诗和词的区别到底在哪里?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

作者:杨强来源:发布时间:2021-10-14
大型文化节目《经典咏流传》用流行的音符唤醒经典诗词的生命力,掀起了全民“诗词热”。


清代诗人袁枚的《苔》、北宋文学家苏轼的《定风波》、元代画家王冕的《墨梅》等许多经典创作令人耳目一新,屡屡在朋友圈刷屏。

细腻的编曲结合多种演绎形式,让更多值得被记忆的好词佳句在时隔千百年之后流行起来、传承下去,越来越多的人恋上了诗词。 


学诗词,喜欢诗词带来的美感,但诗与词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?

唐诗和宋词作为古典诗歌中并峙的两大高峰,有怎样的差别?

我们要表达的诗意,哪些适宜用诗来写,哪些适宜用词来写?
……

我们来听听《向上吧诗词》总冠军、诗词世界专职讲师杨强谈谈他对诗和词的理解和认识。

微信图片_20220122212634.jpg
图片 
词具有特质美
图片

诗有诗的美,词有词的美,我们怎样去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来判定它?

以我们读宋词三百首为例,你获得的感受,是不是跟读唐诗不一样呢?


词是这样的:

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。

对潇潇暮雨洒江天,一番洗清秋。

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。兴尽晚回舟,误入藕花深处。争渡,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。

夜饮东坡醒复醉,归来仿佛三更。家童鼻息已雷鸣。敲门都不应,倚杖听江声。

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草。醉里吴音相媚好,白发谁家翁媪。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。最喜小儿无赖,溪头卧剥莲蓬。


句子的美质,更接近词的特质美。词最本质的美,就是宛转流丽,幽微曼妙。

即使是一模一样的两句,在诗中可能反响一般,放到词里,便成为千古名句。看下面两个例子:

《 示张寺丞王校勘》
宋 晏殊

元巳清明假未开,小园幽径独徘徊。
春寒不定斑斑雨,宿醉难禁滟滟杯
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。
游梁赋客多风味,莫惜青钱万选才。

《浣溪沙》
宋 晏殊

 一曲新词酒一杯,去年天气旧亭台。
夕阳西下几时回?

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。
小园香径独徘徊。

《春残》
五代 翁宏

又是春残也,如何出翠帏。
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。
寓目魂将断,经年梦亦非。
那堪向愁夕,萧飒暮蝉辉。

《临江仙》
宋 晏几道

梦后楼台高锁,酒醒帘幕低垂。
去年春恨却来时,
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。 

记得小苹初见,两重心字罗衣。
琵琶弦上说相思,
当时明月在,曾照彩云归。


仔细琢磨,“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”,“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”这几句,是不是很接近词的这种美?

微信图片_20220122212636.jpg



图片 
诗境阔,词境深
图片

总体来说,诗一般情况下可以言志,论道,通禅,说理,甚至调侃。

诗的开阔可以表达很多社会生活,词的幽深适合表达细腻幽微的情绪和心境。


这种区别是在词体演进中,在其消费功能中逐渐积淀起来的体式美感。

当然,后来词体光大,成为和诗一样的抒情言志的诗歌体式,但这种本质的功能性的差别,仍然影响着词的美感样式。

像辛弃疾的词,看起来很豪放,但它能不失词的特质美,历来评价极高。

有很多豪放派的末流,做不到这点,写词失去了这种幽微曼妙、婉转含蓄的美,结果沦为叫嚣、直白宣泄,这种词就很糟糕了。

由于词的写作对象和功能限制,它的表达是很狭窄的,不涉及更多的其他内容,但就是这狭窄的一点,却无限地深挖下去,把人的最本质的情感体验烘托出来。

情感在这里不受外在的道德、政治等等因素的限制,不必象在诗那样,要一板正经的去表达一种意义,而只是深微地去说这情感的体会,向一个纵深面,深到无限。这就是诗跟词的差别。


 
词关注个体情感体验

词关注的就是个体最敏感,最真切的情感体验,要把那心中无限缠结,无可名状的心绪,一点点地铺展开来。

宋人为什么热衷写词,导致词的繁荣,就是要展现自己的另一面,在朝堂上可以一本正经,在家里,在宴会上,在歌舞中,不妨展示人的另一面。

词在这个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美感的样式,比如婉约的基调,女性的视角和口吻,柔美的情感等等,都跟这种氛围相关。

即使我们现在已经远离了词体成长的那个历史环境,但凝聚在词中的这些传统,仍时刻左右着现代人去读词和写词。

举两个例子。杜甫写过《羌村三首》,第一首最后两句说:

《羌村三首》其一
唐 杜甫

峥嵘赤云西, 日脚下平地。
柴门鸟雀噪, 归客千里至。
妻孥怪我在, 惊定还拭泪。
世乱遭飘荡, 生还偶然遂。
邻人满墙头, 感叹亦歔欷。
夜阑更秉烛, 相对如梦寐。

《鹧鸪天》
宋 晏几道

彩袖殷勤捧玉钟。当年拚却醉颜红。
舞低杨柳楼心月,歌尽桃花扇底风。
从别后,忆相逢。几回魂梦与君同。
今宵剩把银釭照,犹恐相逢是梦中。

夜阑更秉烛,相对如梦寐夜很深了,夫妻相对而坐,仿佛在梦中,都不敢相信两人相聚居然是真的。你读这句子,感觉很凝重,很深厚,很简练。

可是晏几道写《鹧鸪天》的时候,借鉴这个思路,表达出来效果就不一样。

今宵剩把银釭照,犹恐相逢是梦中:今夜里我举起银灯把你细看,还怕这次相逢又是在梦中。

多么轻灵宛转,流丽谐美。

微信图片_20220122212630.jpg


老杜的两句,放在诗中,是第一等的佳句;若是放在词中,就不符合词的这种宛转流丽,幽微曼妙的美,就不好了。

再举两个例子:
《乌衣巷》
唐 刘禹锡

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。 
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《西河·金陵怀古》
宋 周邦彦

佳丽地,南朝盛事谁记。山围故国绕清江,髻鬟对起。怒涛寂寞打孤城,风樯遥度天际。

断崖树、犹倒倚,莫愁艇子曾系。空馀旧迹郁苍苍,雾沉半垒。夜深月过女墙来,伤心东望淮水。

酒旗戏鼓甚处市?想依稀、王谢邻里,燕子不知何世,入寻常、巷陌人家,相对如说兴亡,斜阳里。


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,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。你看,这样的句子很整饬,他用很简练的句子,抒发了无限的沧桑之感。

后来北宋周邦彦写《西河·金陵怀古》,则改写成:

想依稀、王谢邻里,燕子不知何世,入寻常、巷陌人家,相对如说兴亡,斜阳里。

我猜想那破落里巷,大概是王谢两家旧庭院。燕子不知今为何世,飞入寻常百姓人家,斜阳里相对呢喃,似诉说古都兴衰。

有人说,这句子很冗长。这样说的人,都是不懂词的人。没有人比周邦彦,更会把握词的特质美。

你读刘禹锡的句子,它很紧凑。再读周邦彦的句子,很舒缓,句式长短变化,参差错落,起起伏伏,声情并茂,摇曳多姿。



写词,能做到摇曳多姿,那是极为难得的。

从诗的审美看,枯树、怪石都是美;从词的审美看,它更像一枝临水照影的梅花,在风中摇曳动荡,是一种脉脉含情,宛转跌宕的美。

诗和词,各有自身的艺术魅力!
文章源于网络,本文作者:杨强


标签: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