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树梨花一溪月,不知今夜属何人:无名氏《杂诗》赏析

作者:未知来源:诗文网发布时间:2021-10-14
杂诗   无名氏   旧山虽在不关身, 且向长安过暮春。   一树梨花一溪月, 不知今夜属何人?   赏析:   读这首诗使人联想到唐代名诗人常建的另一首诗:"家园好在尚留秦,耻作明时失路人。恐逢故里莺花笑,且向长安过一春。"(《落第长安》)两首诗不但字句相似,声韵相近,连那羁旅长安、有家难回的心情也有共通之处。   然而二诗的意境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,又有着极为明显的不同。   那位名诗人写的是一个落第的举子羁留帝京的心情,具体情事交代得过于落实、真切,使诗情受到一些局限。比较而言,倒是这位无名诗人的"杂诗",由于手法灵妙,更富有艺术感染力。   "旧山虽在不关身",也就是"家园好在尚留秦".常诗既说到"长安"又说"留秦",不免有重复之累;此诗说"不关身"也是因"留秦"之故,却多表达一层遗憾的意味,用字较洗炼。   "且向长安过暮春"与"且向长安过一春",意思差不多,都是有家难回。常诗却把那原委一古脑儿和盘托出,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多,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后的沮丧;《杂诗》作法正好相对。诗人割舍了那切实的委一古脑儿和盘托出,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多,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后的沮丧;《杂诗》作法正好相对。诗人割舍了那切实的具体情事,而把篇幅让给那种较空灵的思相情绪的刻画。   "一树梨花一溪月。"那是旧山的景色、故乡的花。故乡的梨花,虽然没有娇娆富贵之态,却淳朴亲切,在饱经世态炎凉者的心目中会得到不同寻常的珍视。虽然只是"一树",却幽雅高洁,具备一种静美。尤其在皎洁的月光之下,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之中,那一树梨花简直象缥缈的仙子一样可爱。三句不仅意象美,同时具有形式美。"一树梨花"与"一溪月"的句中排比,形成往复回环的节律,对表达一种回肠荡气的依恋怀缅之情有积极作用。从修辞角度看,写月用"一溪",比用"一轮"更为出奇,它不但同时写到溪水,有一箭双雕的效果,而且把不可揽结的月色,写得如捧手可掬,非常生动形象。   这里所写的美景,只是游子对旧山片断的记忆,而非现实身历之境。眼下又是暮春时节,旧山的梨花怕又开了吧,她沐浴着月光,静听溪小潺湲,就象亭亭玉立的仙子……然而这一切都"虽在不关身"了。"不知今夜属何人?"总之,是不属于"我"了。这是何等苦涩难堪的心情啊!花月本无情,诗人却从"无情翻出有情".这种手法也为许多唐诗人所乐用。苏颋的"可惜东园树,无人也著花"(《将赴益州题小园壁》)、岑参的"庭树不知人去尽,春来还发旧时花"(《山房春事》),都是著例。此诗后联与苏、岑句不同者,一是非写眼前景,乃是写想象回忆之境,境界较空灵;一是不用陈述语气,而出以设问,有一唱三叹之音。   《杂诗》不涉及具体情事,而它所表现的情感,比常建诗更深细,更带普遍性,更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,能在更大范围引起共鸣。这恰如清人吴乔所说:"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,虚做则无穷。雅、颂多赋是实做,风、骚多比兴是虚做。唐诗多宗风、骚,所以灵妙。"(《围炉诗话》)(周啸天)
标签:
猜你喜欢
八个有趣的对联故事,文雅又幽默

未知

对联形式短小,文辞精炼,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。 对联又称楹联,古往今来,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精彩的对联,今天小编总结八幅

30部国学名著,30句至理名言,句句走心

未知

1.《尚书》 玩人丧德,玩物丧志。志以道宁,言以道接。 以戏弄他人为乐,是道德败坏的表现。太过沉迷于某一事物,就会丧失斗

那一年,70岁的李清照,被15岁的小丫头diss

未知

温乎曰: 正确的选择, 就是能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。 哪怕是留有遗憾, 也不后悔。 1 女子无才便是德。 对于这项优良传统